正在阅读:脱贫小康做示范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英山民生 / 正文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脱贫小康做示范

转载 王乔2016/01/26 08:47:36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网络 作者:英山网-英山在线|英山生活网|英山信息网 54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  

 

  

     图为:捕鱼丰收

     图为:养鸡致富

     图为:发展茶产业让农民脱贫致富

     湖北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

     湖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

     2009年2月,省委、省政府在“一元多层次”发展战略的引领下,立足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推动贫困山区建设,补齐全面小康湖北“短板”,选择丹江口、五峰、保康、大悟、英山、通山和鹤峰等7个山区贫困县市,开展整县脱贫奔小康试点,着力将7县市打造成“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、      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”,为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。

    潜心耕耘为脱贫,七年试点硕果累。回顾七年历程,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工作在战略高位处谋划布局,在你追我赶中强力推进,在机制创新下破局发力,在脱贫致富上攻坚克难,走出了一条竞进提质、效速兼取、后发快进的跨越发展之路,向省委、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。

     据统计,2015年,7县市地区生产总值、工业增加值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95亿元、244.89亿元、48.93亿元、300.9亿元、912.9亿元,分别是2008年的2.72倍、3.5倍、5.25倍、3.12倍、6.67倍,年均分别增长 15.35%、19.6%、26.73%、17.64%、31.13%。

     七年试点,带来7县市基础设施建设克难攻坚

     七年来,7县市在交通道路建设上实现大突破,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“毛细血管”路网。新增高速公路245公里,新增一级路163公里,新增二级路1215公里,新增通村水泥路8678公里,公路网总里程数达22175公里;治理中小流域6353平方公里,改造低丘岗地77万亩,改造低效林40万亩,新建高产农田64万亩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。

     七年试点,带来7县市特色产业迅猛发展

     七年来,7县市立足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形成了“县有支柱产业、乡有主导产业、村有增收产业、户有致富产业”的格局。现有各类工业园区20个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5家,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亿元。七年新增各类特色种植产业基地457万亩,总面积达804万亩;新增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4万亩,总面积达382万亩。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,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24个,七年完成旅游开发投资359亿元,接待游客6792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368亿元,以往的绿水青山蝶变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。

    七年试点,带来7县市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

    七年来,7县市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,共减贫53.89万人。7县市优先享受农村校舍改造、住读生及教师宿舍配套建设、学生营养午餐、希望厨房等政策,义务制教育成效得到巩固;县文化馆、乡文化站实现全覆盖,有文化室的村占92.37%;建制乡镇卫生院均达标准化水平,95.52%的村卫生室实现标准化运行,86.25%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;新农合参合率达99.82%,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.76%,累计发放农村低保123.71万人次;累计解决12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,新建19.3万口沼气池,对1584个村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,扶贫搬迁(生态移民)19949户、76347人,改造农村危房88379户,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99.39万人次。2015年,7县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0元、22005元,分别是2008年的2.8倍和2.4倍,年均分别增长15.89%和13.1%。

     七年试点成效,源于省委、省政府科学谋划和高位推进

     省委、省政府立足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短板”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将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谋划;建立会议推进机制,将拉练式现场会与常态性部署会相结合;建立省委常委联系试点县制度,先后有18位省委常委联系7个县市,赴实地调研150余次,召开协调会50余次。

    七年试点成效,源于省直单位的专项支持和合力帮扶

省直各相关部门积极策应和支持,为7县市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;14个部门对7县市进行专项政策支持,共安排专项政策资金214亿元;省直124家定点帮扶单位,对7县市进行集团式帮扶,共向7县市安排帮扶资金71亿元。

     七年试点成效,源于突出重点、真抓实干

     七年共完成重点(大)项目投资3400亿元。建立通报考评制度,对重点(大)项目建设、专项支持政策、定点帮扶等重点工作,实行“年初定计划,一月一督办,一季一通报,半年一总结,年度一考核”;开展年度考核、三年中期评估和第三方五年综合评估,以考评促实效。

    七年试点成效,源于体制机制创新与突破

     探索财政涉农资金资源整合机制,建立多元投入机制,创造借地发展机制(即“飞地经济”),建立“以奖代补”机制,创新土地山林流转机制,     开展县域金融工程创新。

    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,七年来,为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,转思路、调结构、优环境、强措施,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。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、固定资产投资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旅游总收入等主要指标,分别是2008年的2.7倍、4.3倍、4.3倍、3.6倍和7.7倍,年均分别增长          15.2%、23%、23%、19.9%和34%。交通建设突飞猛进。完成交通投入220亿元,新修一级路114公里、二级路699公里、通村水泥路1485公里,总里程数达4140公里,形成“五横三纵三循环”的网络布局。城乡面貌明显改善。加快推进环库城镇群和江北“特色村镇带”建设,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、卫生城市、园林城市,两个市域副中心城镇提档升级,生态绿色城镇建设成效明显,建成新农村示范村22个。精准扶贫扎实推进。出台了18个扶贫攻坚政策性文件,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,村“第一书记”、驻村工作队选派、落实包保责任实现全覆盖,七年减贫8.76万人。

    五峰县:特色经济结硕果

    五峰县找准比较优势,做强“飞地经济”,强力推进县城迁建,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,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。发展格局实现大突破。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大办交通。县城迁建全力推进,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,县城避险迁建基本完成。在枝江市白洋镇创办民族工业园,大胆探索发展“飞地经济”。特色产业实现大发展。茶产业做大做强,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。社会事业实现大改善。七年减贫4.53万人,解决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,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.42万亩,新建沼气池25087口,扶贫搬迁2064户、8068人,改造农村危房18866户,新农合参合率达99.49%;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,罗长姐当选第四届“全国道德模范”,民间舞蹈《五峰板凳龙》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膺全国“群星奖”,《我在茶乡等你来》赴京专场演出。

    保康县:居弱图强创典范

    保 康县在经济建设、社会发展、城乡面貌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试点县工作年度考核连续五年排名第一,在五年综合评估中夺得头魁。调整结构培植产业。实施生态经济强县战略,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、以磷化工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。项目建设助力发展。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“引擎”和“助推器”,七年引进上市公司11家,完成重点(大)项目建设投资650亿元。城乡建设组群发展。以新城新区建设为龙头,兼顾旧城改造,将产业谋划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,实施“一建三改”、“消土”、“消危”工程。精准扶贫如火如荼。开展“五联”活动,统筹推进“六个一批”脱贫工程,加大扶贫财政投入,将地方财政25%的增量资金用于扶贫开发,出台扶贫攻坚资金整合办法,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,七年减贫9.86万人。机制创新激发活力。积极探索资金整合机制、社会帮扶机制、农民参与机制和督办考核机制。

     大悟县:嬗变老区添活力

     大悟调整优化发展战略,向市场要资源、要资本、要项目,发展格局更加宽阔。抓产业培植,发展后劲显著增强。形成了“三区两园”产业发展平台,绿色能源、农副产品深加工、印刷包装、纺织服装、钢构制品等产业蓬勃发展;青油茶、花生、板栗、中药材等基地面积达150万亩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家;红色经典景区提档升级,累计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。抓改革创新,发展活力显著提升。巧打“28分钟到武汉”的高铁名片,吸引华师传媒学院、武大珞珈学院落户建分校;打出行政村改革“组合拳”,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;实施县域金融工程,创新“助保贷”、“悟农贷”等金融产品。抓统筹发展,城乡面貌显著改善。完成县城、园区、乡镇建设规划总编修,“绿满大悟”行动每年造林10万亩以上,建成澴河公园、污水处理厂、两座垃圾填埋场和20个新社区。抓民生改善,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。积极探索开发式扶贫模式,七年减贫13.5万人;建成惠及20万居民的“三库一河”供水体系,启动鄂北水资源调配工程和三塔寺水库建设;加快打造鄂北区域性现代交通枢纽。

     英山县:秀美山乡展新颜

     英山县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,美丽乡村走在全省前列;实施“五城同创”,工业支撑作用得到强化,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,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发展。补短板,聚焦创业创新。推进“五城同创”,实施“十个六”工程,初步形成科技环保型工业、绿色生态型农业、养生观光型旅游、多元一体型文化、电子商务型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2家。建标杆,聚智绿色作为。创新推进“一元四层六化”“三农”发展模式,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、美丽乡村试点22个、省级重点小城镇5个、文化小镇10个、生态农庄和家庭农场37个、专业合作社213家、绿色产业基地65万亩,带动6.3万农户年均增收4000余元,获得12张国字号名片。奔小康,聚力精准扶贫。县级财政支出的87%用于民生工程,改造农村危房8995套,建成保障性住房8026套,行政村通水泥(沥青)路、村民小组通砂石路实现全覆盖,乡镇卫生院达标率100%,新农合参合率100%,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.8%,农民年均增收14.4%,共减贫7.3万人。

    通山县:厚积薄发扬风帆

    通山抢抓机遇谋发展,立足优势奔小康,呈现出厚积薄发、乘势快行的发展态势,成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匹黑马。产业转型步伐越来越快。推动产业结构转型,建成“一区四园”,形成了以现代农业、新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,规模工业企业达73家;出台奖补和贴息贷款政策,4万户农民融入油茶、楠竹、小龙虾、香菇等农业产业;实施“景区景点+基础设施+农家乐”为主的旅游富民工程,带动发展农家乐1200家,旅游从业人员达4万人。城乡面貌变化越来越大。推进省级文明城市、卫生城市、园林城市“三城同创”,九宫山、南林桥成功创建“国家重点镇”和省级文明乡镇,27个村荣获中国传统村落和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、宜居村庄。交通区位优势越来越好。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建成通车,改建大修国省道129公里、县乡等级路83.8公里,新修通村公路897.4公里。居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。财政支出的70%以上用于民生事业,大病保险、农家书屋、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,改造危房12539户,解决2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。精准扶贫靶向越来越准。探索出“资源共享”、“群体帮扶”、“产业带动”三种精准扶贫模式,精准扶贫走出通山样板。

    鹤峰县:勇立潮头谱新篇

    七年来,鹤峰县面对“五无”区位劣势,坚持走特色开发、绿色繁荣、品牌经营之路,开创了产城生态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。产业结构呈现新格局。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23万亩,农民年人均增收4100元以上;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,农民专业合作社310家,60个农产品获得“三品”认证。城乡面貌涌现新变化。“一主两副四线七集镇和50个重点中心村”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初步形成,城镇化率较2008年提高8个百分点,新农村建设覆盖面达97%。基础设施迎来新发展。七年新增通村水泥路1061公里,新增通组入户公路2761公里,351国道大修主体工程完工,饮水安全率达98%以上,农村沼气池建设占宜建户的93%,70%的村建成农民办事不出村网格化管理平台和便民服务室。民生福祉实现新改善。城乡低保、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,3807名贫困学生获得助学扶持;实行大病医疗救助“一站式即时结算”;新农合门诊重症医药费用统筹补偿比例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%。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2.77亿元;累计扶贫搬迁2765户、11527人,共减贫7.13万人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