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
“十二五”时期,黄冈市委、市政府围绕建设“四个大别山”宏伟目标,以“强工兴城、强农兴文”为着力点,2015年GDP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 5年前的1.84倍和 2.89倍,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。
坚持升级与补短并举,黄冈下大力夯实发展根基。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.8万公里,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;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,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。
城镇化率5年提高8.4个百分点,100多个美丽乡村试点铺开蓝图,黄冈展现出一幅工农城乡展翅齐飞的生动局面。
规上企业年均增长142家“十二五”收官之年,黄冈规上企业达到1434家,比2010年的720家净增714家,年均增长142家。
这张成绩单来之不易。
隆冬时节,走进黄州区南湖工业园索菲亚项目建设工地,能容纳2000名工人的大厂房里,几条生产线已火热开工。
“投产的是一期项目,二期力争2016年动工,全部达产后年产值约30亿元,税收过亿元。”索菲亚家具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明介绍。
“黄冈项目目前是索菲亚全国5个基地中单体面积最大、技术最先进、最具增长潜力的一家。”李伟明说。
同一园区,索菲亚原材料供应商——投资1.8亿元、占地80亩的深圳贝辉木业有限公司即将动工,另3家企业正在跟进。一个以索菲亚为龙头的家具产业集群呼之欲出。
目标决定任务,战略决定重点。2013年4月15日,黄冈市委四届七次全体(扩大)会议确立了“强工兴城、强农兴文”的发展战略。
围绕“强工”,黄冈提出三大原则:大园区、大产业、大项目。
以招商引资为“强工”之源,黄冈采取“带部门、包行业、定任务、结硬账”的方式,提高招商效率。
去年以来,黄冈先后在北京、深圳、昆山及山西太原、山东济南、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,成功举办6场招商推介活动,共签约项目165个,协议总投资1600亿元。
数据显示,“十二五”期间,黄冈通过招商引资,新签约重点项目3132个,合同总额9617.375亿元。
坚持集群发展的“强工”之路,黄冈引导产业合理集聚,企业定向集中,形成32个特色产业集群、7个省级重点优势产业集群,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、全国最大的窑炉生产基地、中部地区钢构产业基地和华中地区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,建筑业规模居全省第二位。
以项目建设为“强工”抓手,黄冈五年来新开工项目1133个,固定资产投资达1999.89亿元。目前,投资37亿元的昆仑能源LNG、投资10亿元的麻城屯仓管业、百鑫纺织等一批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;单体投资150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,投资10亿元的伊利酸奶、中船重工等项目均已落地动工,即将成为黄冈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。
五年强工,成效显著。黄冈规模工业2015年预计完成产值1900亿元,是2010年的2.14倍。
市委书记刘雪荣说,推进产业大发展,黄冈如同一架滑翔起飞的战机,迎来了振兴发展的“黄金期”。
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.48%
“十一五”末,黄冈城镇化率仅为35.7%,2014年提高到42.1%,城镇人口达263.65万人。到2015年底,黄冈城镇化率达43.1%,比2010年增长7.4%,年均增长率位居全省前列。
28岁的黄梅小伙子胡斌,切身感受到了这组数字带来的温度。
3年前,他带着新婚的九江妻子回家乡小池探亲。没住几天,两人一致决定,回乡创业。于是,一家定制窗帘、小件家具的店铺在小池开业。
“看到家乡一栋栋高楼立起,一条条道路铺起,就觉得商机来了!”胡斌说:“从最初每月盈利几千元,到一万元,再到几万元,现在生意是越来越好。”
2012年,小池开放开发上升为“省级战略”,3年多时间,小池城镇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21平方公里,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456元增加到11803元。
变化不止在小池。围绕“兴城”,黄冈探索“两高两大”发展模式,即“高规格推动、高起点规划、大规模投入,大产业支撑”。
黄州白潭湖新区建设就是这一模式的例证。3年时间,这片曾经的荒寂渔区,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新城。25座桥梁、27条主次干道、4个还建小区、市民中心、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全面铺开;鄂东医疗中心、黄州中学、黄冈碧桂园等5大标志建筑相继投建;大光华国际学校、亚行项目等5大亿元项目相继落户;1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累计完成货币工程40多亿元。
近两年,黄冈投资419亿元建设资金,重塑包括黄梅小池、浠水散花、蕲春蕲州和武穴田镇的“临江四城”,建成区面积增长近一倍。目前,“临江四城”入园企业194个,在建企业111个,投产企业83个,签约企业130个,新引进项目和协议总投资均创历史新高。
新城突飞猛进,旧城日新月异。红安城区新增4平方公里,罗田城区新增5.8平方公里、蕲春城区新增4.41平方公里……
数据显示,“十二五”以来,黄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连续五年年均增长20%以上,比“十一五”年均增长近50%。
农产品加工值逼近千亿大关
地理标志产品51个,全省最多,全国市州第一。
牛奶产业“无中生有”,产奶量占全省八成以上,5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。
花生、禽蛋,产量全省第一;棉花、油料,产量全省第二;粮食、茶叶、水产品、生猪出栏,产量全省第三。
经济新常态,农业贡献43%的GDP。刘雪荣评价:“农业是稳增长的"压舱石"。”
市农业局局长吴恒斌喜笑颜开:用“两转四用”的理念,推进“个十百千”工程,黄冈农业稳健前行
2010年,黄冈农产品加工产值与总产值之比还是0.8:1,远低于全省当时2:1的平均水平。
品牌不响,企业不强,缺少战略投资,是众多大别山农产品争不到位次、只能赚点“辛苦钱”的重要原因。手里捏着一把农业“好牌”,如何才能把它们连成“同花顺”?
黄冈市委四届七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强农方略: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、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、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、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。
“个十百千”工程推出:每个农业产业培植一个大型龙头企业,做大做强粮食、油料、茶叶、棉纺、畜禽、水产、中药材、奶牛、森工、农产品物流等十大产业,力争到“十二五”末,十大产业加工产值均超百亿元,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千亿元。
《关于加快农业强市建设的决定》、《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》……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出台;十大产业均给予引导资金,仅茶产业就列支1000万元;市领导带队到武汉“吆喝”,招商项目325个,签约引资932亿元。
伊利、哇哈哈等龙头企业纷至沓来,一批国家级、省级品牌代表队涌现。“东坡粮油”推动粮食深加工产业链跃向百亿元级,“蕲春正大”投资15.2亿元打造中国首家淡水鱼业生物工程项目……去年,黄冈新增农产品加工值过20亿元企业4家,其中,浠水神鹭水产品公司被评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强。
一个加工龙头带动一个产业,激活一个园区。在黄梅经济开发区大胜关山工业园,省级龙头企业康宏粮油公司利用废弃谷壳,建成了鄂东首个谷壳发电厂。市农业局副局长陈展鹏介绍,5年时间涌现出的2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,已成为黄冈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“绿色名片”。
2010年,黄冈定下农业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“十二五”目标是1.5:1,农产品加工值冲刺千亿大关。去年,黄冈农产品加工产值已逼近千亿元,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达到1.6:1。
“距离"十二五"目标只有一步之遥,2016年完成目标指日可待。”陈展鹏信心满满。
文化产业增加值呈两位数增长
936年前,一代文豪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。在黄州,苏东坡达到文学巅峰,完成文学、书法代表作“一词二赋”和《寒食诗帖》。
936年后,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《苏东坡》在黄州开机。
2015年12月15日,《苏东坡》开机仪式现场,黄冈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立兵说:兴文,黄冈责无旁贷!
兴文,黄冈底蕴深厚。“文化资源种类、富集度高。如名人文化资源,我们有李时珍、毕昇、李贽、万密斋、余三胜、闻一多、李四光等1600多位名人。”市文广新局局长王建学如数家珍:红色文化、东坡文化、戏曲文化、禅宗文化、医药文化……
不让“宝库”沉睡!黄冈将“兴文”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开始系统谋划,文化产业成为黄冈跨越发展的战略制高点。
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,黄冈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。市区投资200亿元的中国恒天文化创意城动工,投资50亿元的红安军事文化产业园、麻城移民文化公园、黄梅鄂东禅文化旅游区、蕲春健康文化产业园……一县一品,品品不同。
“文旅联动,一线串珠、多点支撑。”市旅游局局长郑光文说,“一线”就是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为轴线,形成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;“多点支撑”,就是以9大文化产业园区为支撑点,比如,城区以东坡文化为核心建设“中国名人之都”、黄梅禅旅联动建设“中国禅修之都”等。
文,激活了文化资源,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。2013年,在武汉举办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上,黄冈一举签下46个项目,总投资494亿元。黄冈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呈两位数增长,2014年达到36.98亿元。
兴文,让黄冈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。“黄冈造”电影《黎明行动》荣膺全国“五个一”工程奖,《全城高考》被评为优秀国产影片;《东坡》、《李时珍》、《李四光》等戏曲精品相继登上国家级舞台……
不仅中心城区实现了华丽转身,县城和“临江四城”也日新月异。以小池为例,经过短短三年多的发展,已经初步达到一个县级城市规模。还有蕲春蕲州、武穴田镇、浠水散花,发展都很不错,到处生机勃勃。